跳转到正文内容

杜少中:关注PM2.5更要重视污染减排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7日10:28  中国环境网

  国内有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将取代吸烟成为致癌的第一要素。国外又有研究表明,吸烟对人体伤害或治病的风险概率,是PM2.5影响的100倍至300倍。在PM2.5一夜走红的当下,人们宁愿相信,现在空气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就等于空气就是毒气。其实对上面的话许多人跟我一样都觉得有点悬乎,因为它不管是哪个极端,都不科学,最起码不全面,但我这个干环保的很高兴:因为大家终于这样热的关注环境问题了,知道它跟自己的命关系重大了,不管原因如何,也许环保的春天真的来了。也许这就是环保公众参与的力量。

  虽然我以前说过:“前些年我们监测并公布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粒颗物(TSP),后来改为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粒颗物(PM10),肯定还会监测并公布PM2.5甚至是PM1。但必须记住的是,这些改变唯一的根据是我们中国、我们北京自己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看哪个大使馆在干什么”。但既然是早晚的事儿,现在大家都说到PM2.5了,也进了标准,而且PM10、PM2.5都对人的健康有影响,尤以PM2.5更甚,那么就应该顺势而为。这也可能就是公众参与的特点,它并不是严格按你的时间表进行,把PM2.5的事早点儿提上日程,监测、公布并治理之。

  说到治理就得先说来源、组成,不然从哪儿下嘴啊?这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说下嘴,不说下手。原因有二,一是环境污染治理必须一边治理一边科普,说也是环保的主业之一,不说不行。二说下嘴表明决心,要手嘴并用跟污染决一胜负,不然不行。 PM2.5的来源:

PM2.5的来源

    人们一看就明白,其实它和PM10的来源相差无几,本来嘛PM10就包含PM2.5的。对于公众来说,我们知道怎么治PM10也就大概知道了怎么治PM2.5。以北京为例,我们必须继续加大对2500-3000吨燃煤、500万辆机动车、1亿平方米以上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工业各种排放污染的防治,还有2000万人口的其它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活动。其实绝大多数老百姓真正关心的不是监测什么,而是空气质量能不能再好一点儿、再好一点儿,经济发展的我们能不能也有跟人家一样的蓝天白云。可我们的现状确实不尽如人意,如北京空气质量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浓度从来没有达到过国家标准,2011年最好仍超标14%左右,达到一二级标准的天数也只有78.6%。21.4%达不到二级标准天,再加上二级天中接近三级的天,一年中近百天看上去就不行,公众的感觉也就可想而知了。很多人都有过坐飞机从国外、外地回来的经历,飞机降落时,看着混浊不清的天空确实令人忧心重重。那时你心里难道想的不是:神马都是浮云,减排才是硬道理。想要蓝天白云就不能向大气环境中无节制的排放污染物!北京和各地经验表明,环境质量改善不是监测出来的,而是污染物减排治理出来的。

  我们大声疾呼大气污染严重,十几年改善步履维艰的大气环境形势仍十分脆弱,还要深入动员公众参与环保。但我们得站在科学的基础上,不能误导公众。网上有一位注册在海外的“高人”说了:“北京的空气超过了“危险”上限。政府在哪里?事先有警报吗?组织疏散人口吗?这些都不作,至少应该宣布放假,让大家不要外出,躲在家里紧闭门窗。街道空了后,污染自然会降低。这点事情政府不能作吗?”这种话也就忽悠一下得了,没人跟着起哄。

  国人还有个跟风的毛病,现在要是不说一声,说不定真是要掀起一个“我为祖国测空气”的热潮,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争着去进口昂贵的监测设备(我这里主要说的某些机构而不是公众自发参与的行动)。殊不知世界第一强国,也还是1028个站监测PM2.5,702个站监测PM10。如果真要全测PM2.5,谁能生产监测设备谁肯定高兴,不过还要小点儿声说话,说不定国际市场监测PM2.5的设备早已经涨钱了。

  过日子人的心理是,需要什么添什么,算计着过。要饭人的心理是,要到汤喝汤,要到肉吃肉,逮着一口是一口。咱们用钱的地儿还多,算计着省着点儿用吧。(巴松狼王)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