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人类对于大自然制造的“天灾”,如大范围的连续性气象干旱,目前尚无法避免。但如果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人祸”因素,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云南省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居全国第三位。但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云南却由水资源大省变成了水资源贫乏省。
对于云南地区出现如此严重的干旱,究其原因,目前有多种说法。经过初步分析,有专家就认为,云南干旱形成的直接原因应是“天灾”,即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降水明显偏少,此外通过了解,“人祸”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生态的困境往往折射的是经济发展诸多层面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更多是人为因素的使然。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之一在于云南一些地区为了经济利益,大量砍伐原生态林,发展桉树林。据生态学家研究,这种被称为“抽水机”的速生林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令涵水能力降低,因此会导致局部地区的旱情加剧。
此外,云南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但由于云南及其上游的泰国、老挝、缅甸的大片森林遭到破坏,不仅影响蓄水能力,也会导致这条水汽输送带对云南水汽的贡献越来越少。
同时据记者了解,近年来,西南地区大力建设水电站,破坏和改变了一些流域的生态环境,加之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也不同程度加剧了旱情。云南作为水资源大省,因未能很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反而成为水资源贫乏省。小水电不断从水库“抽水”,导致水库储水严重不足。
“云南虽为水资源大省,但在持续气象干旱的影响下,加之未能很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目前全省水库的蓄水量不足往年的一半,而且已有254条中小河流断流,390座小型水库和大量山塘干涸。”一位水利专家曾公开表示。
还有盲目开发矿产资源,导致地下水枯竭、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也是加剧旱情和饮水困难的重要因素。
当今人类对于大自然制造的“天灾”,如大范围的连续性气象干旱,目前尚无法避免。但如果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人祸”因素,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