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有多少赫山模式正被复制

2013年01月05日15:50  京华时报

  认真思考一下,像赫山那样中毒的土地,中国到底有多少?今天,我们是不是还在各地复制着新的“赫山”?

  武汉赫山,这个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地名,也许会就此被写入中国环境污染与治理历史的重要一页。

  1月4日,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就以头版头条加长篇调查的篇幅,报道位于赫山242亩土地受污染严重,政府不得不在拍卖8年后向房地产开发商退款并赔偿1.2亿元,还需要用3年时间投资2.8亿元做脱毒修复的新闻。标题里的“毒”字,在一派“新年好”的问候语里格外触目惊心;而文中农药污染之重,竟能致使挖土工人闻地气而中毒的细节,足以令人印象深刻。

  赫山的这块土地有其特殊性,因其前身生产了几十年的农药,挖块土就能立时中毒致命的情节也算极端少有。媒体报道赫山问题的目的,恐怕也不是真想清算一家早已转业停产的农药厂,以及当年决策者要对眼下的污染修复担什么责任、付什么样的代价,而在于逼使我们关注到一个已经相当严重却因为“隐蔽”而被有意无意忽视的问题:土地污染。

  因为不像空气污染、水污染那么“可视”,只在固定区域内向下和向外逐渐渗透,土地污染是几类环境问题中比较容易被掩盖和轻忽的。如果不是前些年出过的“镉米”事件或者像赫山这样的极端案例,人们大约很难从眼前种种貌似更急迫的问题中抬起眼来,认真思考一下,像这样中毒的土地,中国到底有多少?今天,我们是不是还在各地复制着新的“赫山”?

  土地受到污染,除了历史积累外,正在伴随着产业转移而从东部蔓延到西部的工业污染,以及大量使用农膜、农药等新型复合污染,还在一步步大举侵蚀着土地。而土地一旦被污染,除了通过农作物生长、变成食物进入人的身体外,短期内很难消解和治理,贵金属污染尤其如此。

  13亿人口的生存、温饱乃至富裕需求带来的巨大压力,地方经济“做大做强”“赶超”上位的强烈诱惑,都注定了我们很难抛弃眼下习惯的发展思路。然而,如果不能充分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风险,继续不惜以违背自然规律、无情掠夺资源和环境的态度,片面追求当下有形的GDP增速和发展快感,那么“美丽中国”“生态发展”,终究只能是与我们背道而驰的一个遥远梦想。

  相关报道见今天15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姜泓冰

(原标题:有多少赫山模式正被复制)

 

(编辑:SN052)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了此文的人还看了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多数省市称将严格执行抢黄灯处罚
  • 体育阿联24+10广东胜新疆 深圳赛李娜胜彭帅
  • 娱乐苏醒暗示因小三事件打李炜将受罚
  • 财经专家:收入分配改革要管控垄断行业薪资
  • 科技分析师预计苹果明年发布iPhone mini
  • 博客倪萍:81岁青海奶奶让我泪如泉涌(图)
  • 读书彭德怀悲剧另一面:毛泽东已忍他很久了
  • 教育女硕士求职因学历被拒冒充本科生应聘
  • 育儿两岁半男童从17楼坠落奇迹生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