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省区PM2.5受外来传输影响 SO2应成联控重点

  【导语】国内首份关于中国PM2.5长距离传输规律的研究完成。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日联合完成《中国PM2.5跨省长距离传输特征数值模拟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分析了我国大气PM2.5及其主要组分的跨省传输特征。

  “PM2.5作为影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呈现典型的区域性、复合型污染特征。当前以地方行政单元为主体、孤立的大气污染防治模式已难以有效解决PM2.5污染问题。”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

  王金南指出,欧美等国家PM2.5污染控制历程和我国重大赛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经验均表明,深入研究PM2.5及其主要化学组分的传输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明确各行政主体责任,通过区域联防联控减少长距离传输,是控制区域PM2.5污染的有效途径。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部副主任雷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建议结合PM2.5长距离传输特征和31省区市之间的传输矩阵,科学制定“十三五”时期大气总量减排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策略。

  建议划定2个国家级联防联控重点区域

  《研究》指出PM2.5空间输送关系存在2个特征。首先是绝大部分省份PM2.5仍以本地源贡献为主。全国31个省份中,除海南外,其余30个省的本地源贡献均接近或超过50%。

  “受排放空间分布、气象场等因素影响,各省份的城市本地源贡献程度差异较大,长三角地区的城市PM2.5区域输送显著,本地贡献相对较低,约50%;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区域输送也较为显著,本地贡献约60%;受地形和气象条件影响,成渝地区的城市外来源贡献相对较小,约70%;内蒙古、黑龙江、新疆、西藏、青海等省份的城市,受外来源影响小,本地源贡献接近或超过85%。”雷宇介绍。

  《研究》指出,我国PM2.5省际传输的第二个特征为部分重点区域的跨省传输影响大。如河北省对北京、天津、山东3省市PM2.5影响较大,对上述三省份PM2.5的浓度贡献分别为24%、26%、12%,为京津冀地区PM2.5控制的关键省份。上海市超过50%的PM2.5为外来源贡献,其中以江苏和浙江对其影响最大,贡献分别为27%、11%,因此改善上海市PM2.5污染现状非常依赖于区域联防联控措施。

  “由模型结果可以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省际传输造成的PM2.5浓度升高较西部更为明显。”王金南指出。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薛文博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如果把省际传输造成的PM2.5浓度升高大于或等于3.5微克/立方米,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PM2.5年均浓度限值的1/10作为衡量省际传输贡献是否显著的标准,则作为PM2.5传输的来源,对受体省份PM2.5年均浓度超标有显著贡献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同时,受传输影响较大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因此,《研究》提出,从控制PM2.5污染的角度出发,我国的以省为单位的区域联防联控区域需要根据两个重要因素进行划分:一是区域内的传输对受体省(自治区/直辖市)的PM2.5质量浓度有显著贡献;二是受体省(自治区/直辖市)的PM2.5质量浓度存在较高的超标风险。

  “基于以上两点,建议我国在下一步大气区域联防联控工作中,对联防联控的重点区域进行调整:划定2个国家级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其中一个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山西、河南、湖北、安徽等11个省市;另一个包括四川、重庆、贵州等3个省市。国家对这两个区域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提出更高要求。”王金南指出,建议由国家在区域层面统一协调影响PM2.5质量浓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目标,以减少区域传输对这两个区域PM2.5污染的影响。

  建议统一建立全国范围

  PM2.5化学组分监测

  分析网络

  同时, 《研究》也分析了PM2.5的主要化学组分的传输特征。

  雷宇介绍,以硫酸盐和硝酸盐为主的二次无机气溶胶是欧美国家针对PM2.5长距离传输的重点控制组分。所谓二次无机气溶胶,就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SO2、NOx和NH3,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大气颗粒物。

  《研究》指出,二次无机气溶胶占我国PM2.5质量浓度的比重超过1/3,减少SO2和NOX排放是降低PM2.5中硫酸盐和硝酸盐质量浓度的必要手段。

  “模拟表明,长距离传输对硫酸盐和硝酸盐的贡献远大于一次颗粒物。”薛文博介绍,对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次颗粒物,来自本省的平均贡献率为69%;而对于硫酸盐和硝酸盐,来自本省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8%和39%,均低于50%。因此,每个省份PM2.5中硫酸盐和硝酸盐质量浓度的下降,都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其他省份SO2和NOX排放的削减。

  雷宇指出,由于不同组分在长距离传输特征上存在区别,在以PM2.5浓度达标为导向的空气质量管理中,需要对不同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制定和管理主体上进行区分:在各个地区PM2.5质量浓度目标的基础上,区域SO2和NOX减排目标更多地需要由国家统筹,一次PM2.5的减排目标可以更多地由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管理。

  “为了有效降低区域硫酸盐和硝酸盐浓度,为在2030年前后全国大部分城市实现PM2.5达标提供基础条件,对于上文提到的两个重点区域,SO2和NOX的减排幅度需提高到每个五年计划30%左右。”薛文博建议。

  王金南指出,初步分析表明,如果维持现有的污染物排放分布和比例,对SO2和NOX排放量同时进行40%的削减,针对京津冀区域而言,NOX减排造成的PM2.5浓度下降效果强于SO2减排造成的PM2.5浓度下降效果;江苏、安徽等地减排对减少长距离硝酸盐传输的效果更好,而京津冀本地的减排对减少硫酸盐则更有利。

  王金南透露,下一步将扩大分析范围,结合“十三五”空气质量目标,通过模型方法分析PM2.5不同组分的区域传输特征,进而优化SO2和NOX等污染物的省级减排目标分配方案,为“十三五”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的设置提供科学支撑和依据。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金田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建议统一建立全国范围PM2.5化学组分监测分析网络,为PM2.5长距离传输的控制政策提供支持。

  “美国的CASTNET监测网络和欧洲EMEP监测网络针对PM2.5中的组分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监测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估SO2、NOX等污染物减排对PM2.5中相应化学组分的影响。”杨金田指出,“我国亟需在现有的用于评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网络之外,建立用于监测区域PM2.5化学组分,并评估长距离传输影响的监测网络,对我国PM2.5浓度长期持续下降,并最终实现达标提供科学支持。”(记者 王尔德)

文章关键词: 区域 PM2.5 浓度 SO2 NOX 联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南京送别书记,美国送别警察

我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过“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是受人民爱戴的领导,才有万民送行的盛况。一个美国的小警察,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场面,会不会是“炒作”?

帮领导改文风,替范爷保护胸

我想起许多人小时候的经历,1998年看《泰坦尼克号》时,许多家长在某个特定时刻捂住了孩子们的眼睛。似乎这一眼看下去,脑袋就会被魔鬼所占据。

媒体札记:“高度重视”

背离民众需求与信息披露规律,不分主次“领导重视”喧宾夺主,这份导致民情汹涌的通稿,注定引发“次生舆情灾害”。

“灾难证明正确”丧失逻辑

上海踩踏事件发生后,该学院发表评论“上海节日踩踏惨剧不幸证明我院对节日管理无比正确”一文,文章认为,发生惨剧的外部条件是一样的——几十年来在全盘西化大潮的席卷下,青年人已对西方洋节形成了毫无理性的迷恋

  • 北京出租车司机真的收入低吗?
  • 对“约炮”进入大学考题无须过敏
  • 唐朝人是怎样玩QQ与微博的
  • 黄药师有没有可能爱上梅超风
  • 六小龄童:回顾2014的别离与收获
  • 罗西:床上的荤话与谎话
  • 满洲里冰天雪地那达慕的极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