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困扰我国中药材发展(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5日11:47  南方周末
图中的熏硫棚在岷县乡间随处可见。 (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图) 图中的熏硫棚在岷县乡间随处可见。 (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图)

  “劣”迹斑斑中药材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

  品种退化、农残超标、管理混乱、以次充好,岷县当归是中国药典收录4615种中药材的缩影。

  种植失范

  在蔬菜、水产品、加工食品问题频现的今天,中药材也不再独善其身。这其中既有历史欠债,也有新时期急功近利导致的种植失范。

  屡屡被查出重金属含量和农残超标的长白山人参,便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之一。

  二三十年前为消灭长白山上的松毛虫,政府曾组织飞机在林区大范围撒下六六六等剧毒农药。由于难以降解,迄今仍不时在长白山区的人参中被检出。黑龙江省为此一度开辟新产区,栽培无公害、低残留的人参。而吉林、辽宁的人参污染问题却一直无法解决。

  种植环节的两大问题已成为困扰中药材发展的全国性问题:一方面由于中药品种混杂,药农在引种时不认识,造成药材品种和质量因混杂而逐渐退化;另一方面,品种的重茬的连续耕作方式,则令病虫害交叉感染、土地退化。

  由于农业技术集中于几种主要作物的研究以及药材的多样性,使得每一品种的研究人员都显得稀缺,更难获得有效成果。与基础农业相比,药材的种植技术因此远远落后得多。

  以黄芪、当归、党参等药材中常见的麻口病为例,曾有不少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针对其研发的产品,实用性很弱,农民最后只能使用高毒高残农药。

  不规范的农药施用同时亦归因于农技指导系统的失灵。在中国的广大乡村中,农技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只卖化肥不指导的经营企业。

  农民无法正确使用农药的后果严重。药材中农药残留超标的真相足以令人震惊:

  在受检的12批次西洋参中,样品全部检出有机氯农药残留,仅有3批符合进出口标准。其中PCNB(五氯硝基苯)含量最高的超过标准30倍;7批白参中,只有一批符合进出口标准,其中一批PCNB超标7倍;7批三七中,仅有四批符合进出口标准。

  银花进行农残测定。结果有3个批次检出敌敌畏,4个批次检出甲拌磷。

  对6种中药进行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检测,结果,菊花、紫菀、薄荷、薏米均检出有机氯农药DDT。

  检测市售的白术、麦冬、黄芪、西洋参和当归样品中多种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结果,白术、麦冬、黄芪、西洋参和当归中均检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速灭威残留,另外还检出其他农药,其中,白术可检出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农药7种,麦冬为3种,黄芪为4种,西洋参为6种,当归为5种。

  药典过期?

  指导药典的长期落后是中药材行业乱象的另一个根源。

  2005版的中国药典,当时只列了七八种药材需要检测,很多只查灰分、浸出物,即使在2010新出版的中国药典中,对农药残留也并无太多国家标准。

  由于药材原理的科学研究普遍性落后,对中药材有效含量的研究也迟迟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脚步。以党参中的炔苷和当归中的阿魏酸为例,在各种含量比例间何种有效,还很难解决。

  市场化大潮已然改变了中药材的格局。优等药材供出口,去日韩不是出口吗?中等药材进医院、进药厂,这早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产业化造成的周期性供不应求,一度影响到了药材的品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王峥涛回忆说,他读博士时,药材收购站还实行统购统销,当时大小、颜色、年份不对,不符合的一律不收。而现在,如此做的企业几乎凤毛麟角。

  一个例子是,中天集团的一份调查发现,甘草、大黄三年生以上质量才能达标,但大部分药农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遇到价好的年份把二年生药材采收入药。而这些产品,都被视为正常药材,最后进入到药材市场。

  虽然争议中的“壮根灵”一直让学者们耿耿于怀,但人们不得不承认,中药产业化后造成的供应危机,无疑将迫使他们更为重视激素类生长调节剂。

  而农民和商户,并不认为使用它有什么危害。由于中药材有效含量的研究和国家标准仍停在较低水平,人们根本无法通过检测评估它的危险,更遑论说服他人。

  监管失灵

  加工流程和市场流通监管的双重失灵,则加剧了药材的安全危机。

  以中药饮片为例,在药材市场上,许多加工饮片的人缺乏资质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缺乏经验,一些饮片加工者,将药材或泡或浸,一方面使有效成分被稀释甚至被浸出;另一方面,一些流通中过剩后霉变的饮片,也可以通过一家一户的再加工重新流入市场。

  专业市场的监管失灵加剧了局势的恶化。“药材专业市场是造假专业户,”这几乎已成公开的秘密,2003年柴胡价格暴涨时,许多药商就开始挑选形态相近的产品,以次充好。

  在全国17个专业批发市场,掺假、再加工的情况十分严重。由于独活、欧当归的掺入,岷县当归经过千里跋涉,在安徽亳州切片损耗后,竟比原产地的价格还低。而甘草由于品种多元,也遭鱼目混珠,直接影响到品质。

  有时原料是25元的当归,切成片后价格往往变成十七八元,而这样的掺假行为,老百姓几乎无法辨别。

  另一种行为更为恶劣,在山东、河南的金银花中,硫酸镁等加重粉,就被广泛使用,可加重五六倍。而装小童草的大麻包,在加重后甚至能从10公斤变成40公斤。而在中成药进货环节,药企的采购员为吃回扣,对这样以次充好、掺进杂物的行为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有在中成药的市场,人们才能找回一点珍贵的安全感。为了保证产品安全,中成药药企往往被要求自建种植基地,在加工过程中多次检验,实行严苛的流程控制体系——而这一切,不过是因中成药的生产与化学性的西药更为相似而已。

(编辑:SN042)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药材 人参 农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