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纪录片《海洋》删掉20分钟血腥捕鲨镜头(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6日09:43  外滩画报
延续上部《迁徙的鸟》的模式和理念,雅克·克鲁索与雅克·贝汉又合拍了一部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海洋》。   延续上部《迁徙的鸟》的模式和理念,雅克·克鲁索与雅克·贝汉又合拍了一部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海洋》。

  专访《海洋》导演雅克·克鲁索:我怎么捕捉鱼的眼神

  文/李俊 图/姜晓明 编辑/张一阳  

视频:生态学纪录片《海洋》预告片 来源:新浪环保

  延续上部《迁徙的鸟》的模式和理念,雅克·克鲁索与雅克·贝汉又合拍了一部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海洋》。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克鲁索说道:“我们用三年等来一场暴风雨;为了拍摄鱼,你必须和它熟悉,并征得它的同意。”

  70岁的雅克·贝汉,满头白发,穿着风衣,手牵着一个小男孩,走在空荡荡的灭绝动物博物馆里。他试图回答孩子一个问题:“什么是海洋?”这位曾经的金狮奖影帝、如今的纪录片大师,之后用近90分钟美轮美奂的影像,回答了儿子的提问。  

  日落时分,海豚和海狮在海面上穿梭;海底深处,长相酷似“象人”的亚洲羊头濑鱼静静地游动;墨尔本湾海底,两拨蜘蛛蟹“阵营”展开了交战;夕阳下,海象……妈妈在水中温情脉脉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这些唯美的画面,配合着充满诗意的旁白和音乐,构成了纪录片《海洋》。

  4月,《海洋》在中法之春活动中展映,影片的两位导演之一雅克·克鲁索也来到了北京。和另一位导演雅克·贝汉相比,克鲁索显得低调,默默无闻。穿着深蓝色的衬衣、牛仔裤,他笑起来嘴角上弯,像个谦逊、温和的绅士。

  2001年,克鲁索与贝汉合作拍摄了大热纪录片《迁徙的鸟》。此后,这对年纪相差13岁的搭档,历时7年,花费7500万美元,拍摄了迪士尼公司史上最烧钱的纪录片《海洋》。

  此外,这部影片还有一串令人咋舌的数字:转战全球50个拍摄地,拍摄了80多种鱼类、海豚、鲸鱼以及鸟类等,超过500小时的素材。为了拍摄暴风雨中的大海,拍摄组整整等了三年,才等到一场足够规模的暴风雨。今年1月,《海洋》获得法国恺撒奖的最佳纪录片。

  《海洋》也许并非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索最经典的作品,但仍然保持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好莱坞报道》写道:“这是一部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那种诗意的、形式感极强、美到炫目的画面让人多少漠视了这部纪录片的故事和它所宣传的环保理念。” 

  拍鱼就是要拍它的眼神

  海洋题材一直是自然纪录片的主要母题之一。1956年,法国人雅克·伊夫斯·科斯托拍摄的《沉默的世界》,是影史上第一部全景记录海底生态奇观的海洋纪录片。此后,从莱妮·里芬施塔尔197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短片《水下印象》(2002)、吕克·贝松的《亚特兰蒂斯》(1991),再到BBC自然历史专题组拍摄的《深蓝》(2003)及第一部利用3D技术拍摄的纪录片《深海探奇》(2009),海底对电影人始终充满着无尽的吸引力。因此,如何拍出海洋的新意,是雅克·克鲁索必须面对的问题。

  “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海洋纪录片,但如果你想知道《海洋》与它们的区别,那便是科技。”《娱乐周刊》评论道。在制作《海洋》的过程中,克鲁索与贝汉发明和改制了许多器材,运用新一代电子摄像技术,前所未有地捕捉到海洋生物那种可触的质感—水母吹弹……可破的柔软、蓝鲸像褥垫般的腹部....。。

  “我们在技术上下了很多工夫,但这并不是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新的视角—用一种从未有过的眼光去看这些动物,并和它们一起看这个世界。”克鲁索说道。

  2001年《迁徙的鸟》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和鸟一起飞翔”的拍摄角度。到了《海洋》,克鲁索与贝汉打算坚持一贯的拍摄方式与意图—深入到这些动物的生活中,与他们做情感交流。

  “我们拍了大量动物的目光,不管是很小的鱼,还是很大的鱼,我都会去捕捉他们的眼神。”克鲁索告诉记者。

  不过,与拍鸟相比,拍鱼难度更大。“因为鱼和鸟不一样,鸟是可以训练的,可以安放摄像头跟拍,鱼就不可以。”克鲁索说道,“鱼一旦发现你打搅了它,一转身就走,或者做出愤怒挣扎的样子,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

  通过4年时间的拍摄,克鲁索得出的经验是:“拍摄鱼,你必须和它熟悉,征得它的同意。你要花很多时间和它慢慢相处,让它觉得,自己没有危险,也不会被打搅,你才能得到想要的画面。”

  和所有人一样,起初克鲁索也认为,鱼不会叫,也没有表情。但真正拍摄了之后,他才发现,鱼也是有表情的:它们通过眼珠的转动,或者身体往前或往后的动作,表达自己的胆小、攻击性或冷漠。“我就很想拍出一种感觉,哪怕这个生物你听说过,也见过,但在我的电影里,你可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发现它们。”克鲁索说。

  动物和人类始终是有距离的,但有时候一起经历险境,又会出现另外一种友谊。  

  海豹群正在午后的阳光下,懒洋洋地偎依着睡觉、嬉戏。突然,出现了鲨鱼。海豹迅速四散逃开,有的一着急,也会往人的船上跳。这是克鲁索在拍摄现场亲眼目睹的画面,他说:“为了躲避危险,这些海豹什么都顾不上了。这时候,动物和人就能团结在一起,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在澳大利亚拍摄的时候,剧组所住的酒店面对大海。当地人为了防止水母进来,在海滩边支起了一个网,划出一个区域专供游客游泳。有一天,闲来无事的克鲁索把这个网打开,往海的深处游。他游了一会儿,突然觉得有个东西老往他身上撞。他心想,“糟糕,肯定是水母”,就着急地将它往外推,但它就是不肯离开。

  等他冷静下来,才发现是一条巴掌大小的小鱼。小鱼就这样一直贴着他的身体,一起游了很长时间后才离去。后来,当地人告诉他,清晨的时候,海面上会有很多水鸟来觅食。小鱼很害怕,就找地方躲避,可能当时它周围什么都没有,看到有人在游泳,就大胆往他身下藏。

  克鲁索在船上拍摄影片中水鸟吃沙丁鱼的那场戏时,专门做了一个架子,跟在这些水鸟后飞行。当要飞过一片礁石时,其中有两块礁石的距离非常近,水鸟和架子都只能刚好擦身挤过。当它噌一下飞过后,还回头看了眼摄制组,好像在说:“这地方可真险啊!”

  雅克·贝汉负责到处找钱

  雅克·克鲁索与雅克·贝汉已经合作了12年。

  两人相识于1987年。当时,作为法国著名导演阿兰·科尔诺助理的克鲁索,在巴基斯坦北部和中巴交界处拍摄一部纪录片。此后,他又成为另外一部名为《印度支那》纪录片的导演助理,在越南整整待了一年。

  当克鲁索从越南回来后,雅克·贝汉便主动找到他,了解越南当地情况,并邀请他一起工作。事实上,贝汉当时也正准备筹拍一部关于越南的纪录片,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计划搁浅。

  《迁徙的鸟》是两人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并列署名为该片的导演。据克鲁索透露,贝汉是所有影片的制片人,拥有绝对的特权。而在片场的导演工作上,两人则几乎没有什么分别,不会分区管理,也不会互相指令对方。凡事都经过两人一起商量,根据时间协调安排。

  在拍《迁徙的鸟》时,贝汉还会出现在现场。而在筹备《海洋》时,大多数任务则交给了克鲁索。仅仅为了影片的前期准备工作,克鲁索便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这段时间里,他就和小学生上课一样,看完了所有关于海洋的纪录片,把该领域的有名专家几乎都拜访了一遍,写了一叠厚厚的剧本。

  最初,克鲁索打算把《海洋》拍成一个故事片,讲述一个海洋保护者的故事。从人的角度,拍摄动物的活动。两年后开机,他们又决定舍弃这些人物的镜头,尽可能多地保留动物。

  于是,剧本就演变成另外一个样子:5分钟是一个温情的场面,下5分钟则是动物们一起进食的海底盛宴,再下面5分钟就是生存的竞争,接下来便是人类捕猎者的闯入 ……在克鲁索看来,这些都是能调动观众情绪的东西,至于哪种动物能够达到这个效果,他便要和动物学家商量。“他们会告诉你,在非洲哪个季节你可以拍到大批沙丁鱼被成群海鸟吃掉的场面;鲨鱼什么时候开始捕食,哪个海域可以拍到…… ”克鲁索告诉记者。    

  由于《海洋》投资巨大,身为制片人的贝汉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筹资,很少有时间呆在现场的船上。整个拍摄过程中,都是克鲁索负责现场拍摄,贝汉会一起参与后期剪辑。

  《海洋》共有7个拍摄小组,在全世界不同的水域拍摄。通常,专业的水下摄影师在海底拍摄,克鲁索则坐在船上,通过监视器看画面,随时做出调整,给摄影师新的指示。

  在拍摄中,克鲁索也会启用道具。影片并非所有的素材都是百分百真实,比如在鲨鱼被割掉鱼鳍,推入海底的镜头里,这条鱼便是假的道具。此外,海底出现的渔网、大量的垃圾、超市的手推车,也都是剧组人工营造的拍摄环境。甚至影片开头出现的灭绝动物博物馆也是搭建的。

  对于这些有悖传统纪录片的做法, 克鲁索的理由是:“如果说我和雅克·贝汉兄弟俩最讨厌什么词的话,那便是规则!我不认为影片一定要遵循规范化的纪录片、故事片模式。电影拍着拍着,它自己就会提出要求,让你往这个方向走。”

  唯美画面里暗藏杀机

  《海洋》曾与《海豚湾》在第22届东京电影节上同期展映。然而,这两部和海洋有关的纪录片在日本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反响:日本民众对《海洋》热力追捧,却对另外一部嘘声一片。国外媒体也普遍认为,过于美丽的《海洋》似乎淡化了环保的意识。

  “我并不认为《海洋》和《海豚湾》有多大的差别,都说了屠杀海洋生物的故事。”克鲁索说道。

  在克鲁索与贝汉的纪录片里,一直都存在着动物与人类的冲突与矛盾。在《迁徙的鸟》里,鸟儿们原本在蓝天上飞得很高兴,砰砰几声枪响后,就被打下天空,掉在工厂附近油油的沼泽里。

  这些环保意识,以及人和动物生存的矛盾,在《海洋》里更加突出。影片开头的动物画面里,就是在某个火山岛上,一只水蜥蜴瞪大了眼睛,惊恐地望着远方,一颗火箭正在发射升空。这些人类的活动,显然引起了动物的不安。

  “这是一个完全真实的场面。”克鲁索向记者确认。水蜥蜴看上去像远古生物,其实他们一般生活在火山岛上。因为火山岛上没什么食物,原本是陆地生物的它们就必须进化到去水里去捕食,变成了水陆两生。很多类似的火山岛,也同时作为火箭的发射基地,所以它们的确能看到这些火箭升空的样子。

  “这不是我们刻意做出来的对立场面。我想要表现的是,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动物们都有些措手不及。”克鲁索说道。

  表面看来,《海洋》每个镜头都可以拿出来当油画欣赏,像一部海洋歌剧,但总是有潜在的威胁不断袭来。海豹正和和美美地晒着太阳,鲨鱼就来了;鱼儿们正在自由自在地游着,渔网就悄悄地张开了,捕鱼者也来了。网里的鲨鱼被拖到岸上,几个人七手八脚地迅速把鱼鳍、鱼翅、鱼尾割下来,把浑身还在冒着血的鲨鱼重新推入大海。失去手脚的鲨鱼,像一块笨重的石头,只能扭着身躯挣扎,慢慢沉入海底。周围的海水被染红了。

  这个将近20分钟的过程,是整部电影最为血腥的段落。由于《海洋》的主要投资方之一美国迪士尼自然频道的施压,导演最终忍痛剪掉了这20分钟。比原版少了这20分钟的美国版《海洋》请来前“007”的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配音,他用声情并茂的声音,复述了这个情景,却削减了影片原有的表达力度。

  不过,观众还是看到了《海洋》中的环保意识。《纽约邮报》评论:“影片用美丽的影像,激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雅克告诉记者:“我看到人们对美国版的评论,很欣慰。大家还是看到了我的意图,而不会认为这完全是一部讲述海底风光的电影。如果是真这样,那才是我作为导演最不能接受的。”

  有意思的是,法国版《海洋》被定义为儿童片,有许多儿童观众包场去看。映后,还有人专门做过调查,问这些6至12岁的小孩,觉得什么地方看着最不舒服,他们的反应一般是:“为什么你们会虐待动物阿?”“为什么小乌龟会被海鸟吃掉啊?心里很难受。”很少有人提到鲨鱼被割掉鱼鳍的场面。

  “其实,这是成年人看了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小孩。其实小孩子是看不懂的。”克鲁索说。

(编辑:SN041)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生态 纪录片 捕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