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洋公园称生命周期短导致淡水鱼死亡率过半(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6日10:09  中国新闻网
海洋公园动物死亡率 海洋公园动物死亡率

  中新网5月26日电据香港明报报道,企鹅、中华鲟、蓝鳍吞拿,统统曾有同类死于香港海洋公园。过去5年,海洋公园每年有400至逾800动物死亡,当中以淡水鱼类的死亡率最高,在06年的死亡率逾五成。公园解释是当年引进一些生命周期较短的鱼类所致,并指整体来说大部分动物都属自然死亡,因病、意外或互相攻击死亡的只占一至两成。

  香港海豚保育学会会长洪家耀促海洋公园详细交代死亡动物的品种及死因,让公众评估公园是否有足够能力饲养及应否引进有关动物。他指部分野生动物未必适应饲养环境,或会增加死亡率,促公园再审视应否引入更多动物。

  香港署理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长苏锦梁昨以书面回复立法会议员陈克勤提问时,首次披露海洋公园过去5年饲养动物的死亡数字,其中以淡水鱼类的死亡率最高,2006年及07年分别有192条及193条淡水鱼死亡,公园解释个别年份淡水鱼类的死亡率较高,是因当年曾主办特别活动而引进一些生命周期较短的鱼类所致。

  另一类死亡率较高的是海洋鱼类,过去5年死亡率徘徊在11.4%至29.2%,其中以07年的死亡数字最高,达534条,死亡率接近三成。公园指是因部分鱼类供应或捐赠提供的鱼类质素欠佳,以及引入了一些生命周期相对短的品种。记者昨向公园查询详情,至截稿前未有回复。

  不过,海洋公园回复立法会时指出,园内动物品种达394种,总数超过6700头,因动物的生命周期较短,死亡个案绝大多数均属自然,其它死亡的原因包括疾病、意外、动物之间互相攻击等,只占10%至20%。过去5年,公园的饲养员、兽医或技术人员流失相对平稳,服务年资亦逾3年,他们的临床经验涵盖园内现有动物品种,以及在重新发展计划下新引入的品种,如居于热带雨林展馆的灵长类动物、为冰极天地引进的企鹅、海象和海豹等。

  公园说,渔护署每月巡查至少一次,巡查范围包括检视饲养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否适合有关动物品种、储存饲料的方法是否正确及配套设施(如运输车)是否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等,而渔护署无发现公园出现动物异常死亡。根据渔护署资料,过去5年海洋公园共引入24种新动物(共84头),其中只有一种为野生动物。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1)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我要评论

用户名   快速注册新用户
密 码   忘记密码?
 
百度推广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