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报告称每年数十万只海豚因误入渔网死亡(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4日09:34  第一财经日报
资料图:纪录片《海洋》剧照(来源:外滩画报) 资料图:纪录片《海洋》剧照(来源:外滩画报)

  那些错误进入渔网的生物

  康夫

  最近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拍摄并引入中国的纪录片《海洋》正在热映。海洋是什么?约40亿年前,当地球刚刚冷却,海洋还是一锅原始的热汤。其中出现的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不断地碰撞并交换遗传信息,逐渐孕育出病毒、真菌、细菌、植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以及较为高级的鱼类。直到大约5亿年前,生物才迈出了走向陆地的第一步。在这之后,海洋仍然是地球上生物主要的水分和营养来源。即使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每年还从海洋中捕捞8000多万吨鱼虾,供应地球上30亿人超过15%的蛋白质需求。

  不过人们可能不知道的是,渔业会生产许多“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就是人们本来不打算或没有被批准捕捞,却糊里糊涂进了渔网的海洋生物。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微博)的一份统计,在几个主要的从事渔业的国家和地区,捕捞的总量中有超过40%都是被扔回大海的副产品,如果算上那些有经济价值而被一并带回港口的,副产品的比重就更高。渔业上对这些副产品有统一的称呼,叫做副渔获。

  也许冰冷的数字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海洋》里面就有这样的镜头:密密麻麻的网眼中,满是被困住的各种海洋生物,它们越挣扎,渔网缠得越紧,结果不少鱼被活活勒死,而用肺呼吸的海豚和海龟早已痛苦地窒息……所幸在片尾的字幕中,导演告诉我们,这些镜头都是模拟拍摄的,没有动物在拍摄过程中死去,这或许能让我们稍感宽慰,但纪录片反映的,也确实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实。

  副渔获是一直伴随着渔业的问题。就连我们作为休闲在河湖等自然水体中钓鱼,也不免会钓上一两条意料之外的鱼虾。在渔业只是为了满足沿海一小部分人的生计的时候,副渔获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随着渔业的工业化,构成副渔获的海洋生物数量越来越多,渔业本身早已不能消化这些副渔获。

  副渔获问题最被人关注的海洋生物,应该是鲸类。当蓝鲸、抹香鲸等大型鲸类受到商业捕鲸和渔船噪声的威胁时,它们个头较小的亲戚,如海豚、鼠海豚和虎鲸,则很容易成为金枪鱼网的受害者。而随着人类对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渔场的面积也在增大,从而不可避免地与鲸类迁徙的路径和繁殖的海域发生冲突。鲸类的头号杀手是刺网。这种网朝外的一面光滑,朝内的一面则有小刺,鱼类和鲸类穿过网眼钻进网后,就出不去了,只能被卡在网中。此外,拖网、浮网都会对鲸类造成威胁。在一些海区,每年死于副渔获的海豚数以十万计。而由于海豚肉还可以出售或作为鱼饵,一些渔民也并不特意采取措施避免这种副渔获。

  另一种经常错误地出现在渔网中的动物是海龟。海龟种群本身由于栖息地减少和人类的滥捕,情况已经不容乐观,而它们偏偏又容易被卷进捕虾的拖网中。全世界每年有25万只红海龟和棱皮龟误入渔网,与鲸类一样,由于海龟的经济价值,一些渔民把这些海龟当作一条财路,而不考虑濒危海龟的保护。

  除了海里游的,有时天上飞的也会莫名地掉入渔网。一些渔区有放长线钓鱼的做法,即在一条主鱼线两侧,像蜈蚣脚一样排列上千个小钩。放长线钓上来的不是什么大鱼,却容易被信天翁看作一顿美餐。当它们连鱼钩带鱼一起吞下之后,才会发现大事不好——鱼和鱼钩都吐不出来了。据估计,每年有约10万只信天翁因此而淹死。

  至于其他在捕捞过程中被夹带的小鱼小虾,更是不计其数。不过因为我们对它们没有太多了解,所以在这里也无法一一讲述它们是如何误入渔网,它们的捕捞对海洋又有什么样的影响。不过鲸类、海龟、信天翁以这样的方式被捕捞的后果已经有许多学者研究,并达成了一些科学共识。

  海龟在人类出现以前,已经存在了上亿年,而近年来大量的副渔获让它的前景变得非常堪忧。由于海龟是一种长寿的动物,开始生殖的时间比较晚,繁殖率也比较低,意外地捞上来的,可能就是几代单传的一根独苗,使得它们的种群受副渔获的影响更大。没有海龟的控制,海草和藻类可能过度生长,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而海滩上许多植物,则依赖于海龟的蛋和粪便带来的营养。海底和海滩两个生态系统都依赖于海龟的存在,同时这两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也会影响人类从海洋获得藻类以及抵御海啸等风险的能力。

  而从一个生态系统中减少鲸类和信天翁这样高级捕食者的影响更加重大。许多人喜欢用一个圆或者一个循环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里,一切生物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对于鲸类和信天翁,它们一方面通过捕食海洋中的其他动物,避免一些物种繁殖过快,对其他物种造成威胁;另一方面它们自身也是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物种的营养来源。没有这些高级捕食者,繁殖较快的物种将迅速增长,然后在耗尽它们自己的食物来源,如小型鱼类和海草之后,又迅速地减少,最终的结果是多样性的减少,使整个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人们已经意识到副渔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并且采取措施来减少这些危害。最根本的办法,是通过研究了解容易被误捕的海洋生物的习性,从而在它们集中出现的海域或者时段减少或停止捕捞。例如,国外的超市里有些金枪鱼罐头,上面标着“海豚友好”,这并不是说在这些金枪鱼的捕捞过程中完全避免了误捕海豚,但生产这些金枪鱼的渔场确实尽可能地避免了与海豚栖息的海域和迁徙的航道相冲突。

  但如果渔场都要完全避开鲸类和信天翁的栖息地,留给人类捕鱼的海域就没有多少了。特别是鲸类和鸟类集中捕鱼的场所,也往往是大量鱼类聚集的优良渔场。所以要减少副渔获,人们还得改进捕鱼的工具和技术。公认最有效的发明之一,是被称为海龟排出设备的一个安装在渔网上的活门。体型较大的海龟、鲨鱼和鲸类可以推开这个活门,从网里游出。这个发明在一些地方受到了捕虾行业的欢迎,因为这些大型海洋动物过去总是被困在网里,占用宝贵的空间,让渔民刚把网放下不久就不得不起网,另外它们还经常把渔民要捕捞的小鱼小虾压碎,造成经济损失。事实上,这种设备本来就是渔民为了提高捕虾效率而发明的。

  而长线捕鱼带来的信天翁等鸟类的副渔获问题,可以通过适当对渔线进行配重,让它沉入更深的海底来部分解决,其他有效的手段还包括在夜间捕鱼以避开白天捕鱼的信天翁,减少船尾的亮光以便避免鸟类跟随,以及在渔线上方设置作用类似稻草人的干扰线等等。而对可能咬钩的鲸类和海龟等比较大型的动物,可以通过对鱼钩的形状和材料进行合理设计,让它们在受到较大的力时变直,从而让不小心咬钩的大型动物有希望脱身。

  但是,在海龟和海豚能卖出价钱的市场,上面说的几种技术手段就没有那么有效,渔民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有这些设备应付检查,但出海捕鱼的时候就不用。因为副渔获固然意味着本来打算捕的鱼少了,但是也能为自己赚一笔外快。所以除了用技术手段减少副渔获,更重要的是能有比较完善的法规监督副渔获的种类数量,并禁止其中重要物种的交易。(作者系英国诺丁汉大学地理系博士)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副渔获 海洋 海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