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六地“丹霞”联手申遗成功
据新华社电 随着贵州赤水与湖南崀山等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成功,赤水也成为贵州省继荔波“中国喀斯特”之后的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记者从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巴西利亚当地时间8月1日18时4分(北京时间8月2日5时4分),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同意,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共同申报的“中国丹霞”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意味着,历经4年不懈努力,中国丹霞申遗工作获得圆满成功。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地增加至40处,其中,文化遗产28处、自然遗产8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同时,赤水也成为贵州省继荔波“中国喀斯特”之后的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据了解,“丹霞地貌”是中国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冯景兰教授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地貌景观名称,这种地貌发育在大陆陆相红色沉积层上,由于受到构造抬升和气候、侵蚀、风化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以赤壁丹山、峰林峡谷为特征的独特景观,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命名。它与喀斯特和火山地貌一样,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地貌之一,不仅记录了地貌发展的地质过程,也印证了大陆演变的历史。
在中国已经发现的丹霞近800处,分布在20多个省,本次6个共同申报的提名地是经过科学研究和分析确定的最具代表性的丹霞区域,系列提名完整地展示了丹霞地貌从“青年期”到“壮年期”再到“老年期”的地貌演化过程,是丹霞地貌从“侵蚀量最小”到“侵蚀量最大”的最佳例证。
2009年1月,中国丹霞项目在全国180多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中国政府2010年唯一一个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随后,各提名地以世界自然遗产为标准,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2009年9月,中国丹霞项目以其突出的遗产价值和较高的保护及管理水平得到了实地考察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派专家的肯定,最终在本届遗产大会上得以表决通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