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他们的名字叫“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8日11:50  新浪环保
他们的名字叫“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组图)
5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组成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东盟10+3青年环境论坛。

他们的名字叫“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组图)
青年环境友好使者陈明佳在军营为高一新生讲环保课。

他们的名字叫“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组图)
西安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在乡村教孩子们自然体验。

他们的名字叫“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组图)
周部长向青年环境友好使者代表授旗。赵林 摄

  千人一梦

  ——记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

  翁杰瞄了眼日历,心里有些忐忑,信寄出去了,领导同志看见了吗?

  领导同志,就是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此刻,一封满载着大学生激情与感言的信件正摆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信里,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翁杰,给周部长写下了这样的话:

  2006年,瑞典国王来华访问时,我和同伴们作为中国青年代表聆听了您的讲话。带着您的谆谆教诲,当年我们角逐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水奖,获得了这一国际赛事的最高奖。3年后,我又有幸成为光荣的“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的一员,并获得了由您亲自签名的证书……如今,我已经把环保理念作为自己的生活理念,把环保事业当作了一生的事业……

  这是一个大三学生的道白,也牵扯了一段足以让许多大学生感慨万千的回忆——“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活动,整整一年了。一年里,有的使者不再徘徊与迷茫,重新定位人生,明确了未来的方向;有的使者,褪去青涩幼稚的外壳,憧憬着蔚蓝的天,随时会一“飞”上天。关于“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的活动并没有结束,而是散落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只是一年的时间,成为一个标尺,许多使者们开始停下脚步,想想这一年里,自己都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活动里的那些人,都是普通的青年学子,但是翁杰觉得,年轻人的故事,不应该被夹杂在历史的洪流里轻易地遗漏掉。因为他固执地认为:“历史是由年轻人的奋斗积攒而成的,一千个人的梦,那是一定会改写历史的。”

  上海•翁杰 

  梦想,在出征路上诞生

  如果没有那次会见,翁杰不知道现在自己是否会加入到这千名使者的队伍中。

  那是2006年一个骄阳似火的8月,一个上午,他接到一个电话:“翁杰,明天你们来参加周部长和瑞典国王的会见吧。”电话是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的一个老师打来的。翁杰和他的团队那时候正在准备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水奖的比赛,作为中国热心环保的青少年代表,翁杰参加了那次他称作“影响他一生”的会议。

  会见在环境保护部的一个会客厅里举行。翁杰瞪大了眼睛,好奇中掺杂着紧张。周部长和瑞典国王坐在前方正中间,瑞典代表和中方代表分坐两侧。翁杰描述当时的情景:“我坐在中方一侧,对面就是瑞典的大臣。”他用“超级激动”形容当时的心情。周部长向来宾介绍他们:“这是我们中国青少年的代表,他们对环境问题相当的关注和热心。”

  会见完毕时,周部长鼓励翁杰说:“好好努力。争取获得好成绩。”然后,一个摄影记者拍下了他们的合影。翁杰后来把看到这张照片时的感觉称为“触动”,因为他在照片里能看到当时的回忆,这回忆让他“激荡心头”。他觉得,一个中学生得到了部长的鼓励,是一种骄傲和自豪。而正因为这种“触动”,使他摘取了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水奖的最高奖,也使他在保送大学时“毅然决然”选择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并一次又一次走向环保最需要的地方,走向需要宣传与教育的人们身边。

  进入大学,真正接触到环境专业,他又觉得,自己仅仅是从技术上解决个别的环境问题,“力量太小、影响力太有限。”一位老师,教导他“做环保,要从宣教起步”,老师教他怎样和人沟通、如何做宣传,让他明白“心灵的共鸣是最重要的。”老师送给他两句话“真性情就是好文章,生命就是最好的话题”。意思就是,在环保的宣教之路上,大家要就彼此关心的话题谈最真实的感受,这样最容易通往改变对方的心灵之路。此后,他加入了“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活动,并成为一名使者。他开始传递梦想,他的梦想由此展开。

  北京•阳平坚

  梦想,在转折中绽放出光芒

  现在有人得知阳平坚在本科时学的是建筑工程专业,还会不解地问他:“建筑工程多俏、多好的专业啊,你为什么后来改专业了呢?”

  阳平坚,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博士,“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活动教材编辑团队的组织者、北京大学环境公共政策研究社创始人、理事长。面对不解,他只是拿起手中那本自己编写的教材摇了摇,说“不想在20几岁的时候就能看见60岁的自己。”

  如果成为一个建筑师,等待他的是优越的生活,也许在一家知名的设计院工作,结果就是在图纸和数据中优越下去。“大概觉得这样太可怕了,人生或许还有更值得追求的事情。”阳平坚这样解释。因为建筑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阳平坚觉得,选择环境专业,更能把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紧密地结合。毕竟在众人眼里,环保是一项公益的事业,跟纯粹追求经济利益大不相同。

  这个称自己深受湖南人“以天下为公”思想影响的年轻人,考取了北京大学环境专业的硕士。初到北大,他沮丧地发现,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每天重复做“实验”,让他一度迷茫。他反问自己:“我可以把实验做得很漂亮,但是待在实验室就是我的理想吗?”

  直到2005年,阳平坚选修了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贾峰教授的一门课——“环境技术的市场化”。在贾峰教授的课堂上,阳平坚突然感觉“峰回路转”,因为觉得人生有方向了。参与到“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活动教材编辑后,他再次感叹“选对了路”。编写教材历时7个月,从最初的策划、讨论,确定大纲,几易其稿,到提交专家审阅,到最后定稿,阳平坚全程参与。此时,他已经是北京大学环境专业的博士了。在这7个月里,他利用周末或晚上下班时间,组织教材编写团队召开了10余次讨论会;他说每次讨论都“洋溢着激情”。有的团队成员身在大洋彼岸,有时候为了协调时间,不是北京的成员熬到深夜,就是美国的成员熬到凌晨,但是这样却让他觉得“很有价值”。

  而让他再次坚定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担任使者的授课老师。他在成都、沈阳、上海、北京4个地方讲课时,他觉得学生们的目光“像海绵一样”,他们渴望求知、渴望用学到的知识去宣传教育更多人的目光感染了他。他说这个过程就像“悟道”,简单地说,就是改变一个物质容易,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却很难。教材的编写,使者的培训,让他感觉到“设计规划一个人的环保思想”比“设计一栋漂亮的大厦”更有意义。

  广州•曾惠坚

  梦想,在挫折中重新定位

  曾惠坚是一名准大四的法学专业学生,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在这以前,她一直都是九江义工社的志愿者。这个普通话中还带有广东腔调的女孩子,在参加“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活动之前,并没有“正大光明”。因为爸爸对她要求严格,一直不喜欢她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一天晚上,她告诉爸爸,她要去组织一个志愿者活动,爸爸有些不悦:“你又要耽误学习了。”当天晚上,做父亲惊讶地在九江本地电视台的新闻里看见了女儿的面孔,那张挂着汗水的脸庞,让父亲第一次沉默了。第二次,在今年“地球一小时”那天,曾惠坚和她的团队因宣传低碳上了《南方都市报》的社会新闻。父亲拿着报纸,良久,走到女儿身后拍拍她的肩膀说:“女儿,以后就做环保吧,挺有意思的,爸爸支持你。”

  但是,这条使者之路,却走得并不顺畅。她在组织活动当中,积攒了许多苦闷与不解,终究在一个无法入睡的夜晚,她按捺不住胸口的憋闷,提笔给培训过使者的一个老师写了一封信,她还记得“写信的那个晚上,是一边敲着键盘,一边淌着眼泪的”。

  曾惠坚至今记得那个难堪的瞬间,当她最后一次跟一个NGO组织寻求合作的时候,对方仍旧冷冷地拒绝了她们,“为什么要和你们合作,你们才成立的组织,不可靠吧。”她的心被深深地刺了一下。此前,她联系了许多NGO组织,都以曾惠坚的团队“刚成立、不成熟、不靠谱”为由,拒绝了她们。曾惠坚说自己“非常不懂”,大家都是致力于环保事业的,为什么就不能伸手拉一把一支年轻的团队呢?

  在筹备具体的项目阶段,她的团队也在跑赞助,可是“依旧到处碰壁”。她带着两个队员去一家婚纱影楼拉赞助,3个人在大太阳下晒着,影楼生意很好,老板先让她们在外面等着。40分钟后,她“终于忍不住”走了进去,话刚没说两句,对方就说:“我这里人太多,你先出去等。”又等了一个小时,等店里没客人了,她才见到老板。两个小时的等待,只换来一分钟的对话,老板说:“我如果有兴趣再联系你。”她吃了闭门羹,被人家那样轰出来。那一天,她们3人连一口水都没有喝上。

  写信的那个晚上,她看到笔记本上一位老师的邮箱地址,就鼓起勇气写了一封邮件。老师是凌晨3点给她回的信,他鼓励她说:“佩服你的热情和勇气,遇到挫折或不解很正常。如果大家像谋生那样做环保,我们也就没有了做知识传播和意识提高的价值。那落差,需要我们去弥补。当然,很多时候要循序渐进,困难和挫折面前更要看到进展和成绩,我们如同绿色理念的布道者,到处绿化大众的头脑,多有意义啊!希望时常能看到你的进展。”

  老师的信,很让她感动,更让她充满了信心。他让曾惠坚明白:其实,我们的努力是有人看到的,一个人否定你,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否定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只有做好,做强了,才不会被人看扁。

  四川•曾非飞

  梦想,在“小宇宙”中坚持

  曾非飞在废宝园里挥舞着锄头的时候,身旁两个高大的男生再次感叹:“你身上有个小宇宙。”个子并不高的她,也爱漂亮,夏季来临,她也穿这季流行的蓬蓬裙,化淡妆,可是她笑说“自己太黑”,化妆了也看不出来。“皮肤是做活动时候晒黑的,根本没有功夫抹防晒霜。”

  曾非飞成为“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的一员之前,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环境保护与发展协会的社长,“废宝园”的设计也是源于她的创意:变废为宝。园子建在学院的共青团主题公园内,曾非飞们将垃圾分类得到的经费用于购买树苗,种植在“废宝园”中。偶尔有裙子飘飘的女生经过,曾非飞也会看两眼,随后拢拢一头短发:“没时间打扮自己,我太忙了。”

  曾非飞忙的事情太多,可能最多的是跟水有关系。今年5月,西南5省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曾非飞本打算通过红十字会为灾区人民捐矿泉水,但“运输费用远超于水的费用”,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其他几名使者商量后,他们决定和环境保护与发展协会一起在学校开展宿舍节水节电比赛。他们选择了82个寝室,与室友们探讨针对寝室如何更能节约水电,然后记录选出寝室的水电使用情况。一个月后,对用水降幅最高的寝室颁发比赛奖金。得了比赛第一名的那个寝室,并没有收下奖金——虽然仅仅是100元钱,得奖的宿舍女生说:“奖金你们可以留着在废宝园多种些树,我们收获的远远大于物质的奖励。”

  感染到周围的人,让她很有成就感。有时候,她也会被别人感染。在成都组织“保护母亲河”活动时,他们在活动现场摆上文房四宝,请会书法的同学在宣纸上挥洒“保护母亲河”几个字,再赠与路人。有些经过的路人也驻足下来,帮他们写字。有一个老人恰好经过,他也想替这些孩子们写几个字,无奈还有要事先办。他便嘱咐曾非飞,等我回来。一个小时后,这位老人果真又折返回来。这位老人,身患帕金森病且年逾八旬,当他用那颤抖的手写出“保护母亲河”几个字时,曾非飞们都眼含热泪。老人还说,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也不例外。这幅弯弯曲曲的毛笔字,被曾非飞小心翼翼地叠好,成为那天她赠与自己的礼物。

  如果没有这些活动,她会直呼“太无聊”,“花时间去美容自己,不如让人生过得充实一点。”她笑着举例,“你看我有多忙,为了团结我们环保协会的同学,我们高年级的学长们自己买水,冲好酸梅汤,在大一新生军训的时候给他们送去。我还自己做些卡片,送给社团成员们,我喜欢他们收到礼物时那种‘惊喜’的眼神。”然后,她再看看自己晒黑的胳膊,反问到:“我哪有时间涂防晒霜呢?”

  西安•杨林璋

  梦想,定格于对家乡的热爱

  杨林璋是到了陕西读大学后,才想到要为这里的“农村环境”做点什么。出生于贵州一个农村的他,谈起家乡立即眉飞色舞,“我家乡那边的农村太美了,水清澈见底,手一捧就能喝,河水里还有鱼。”来到陕西后,这里的农村却让他“大为吃惊”,由于过度伐木,陕西关东往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农村,水土流失严重。这里的农村环境非常恶劣,严重影响了村民身心健康。2007年12月,他加入了陕西青年与环境互助网络“滴水行动”支教项目组,成为一名环境教育志愿者,从那时起便过起了“在大山”里居住的日子。

  成为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的一员以后,他依旧把目光投向农村,以农村为环境宣教活动的主阵地。

  一开始,他感觉宣传效果并不好,“气候变暖、低碳,这些话题离山村的小孩太遥远。”他试图联系自己的经历——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家乡有一种天然的爱,因此他尝试“以一种情感教育,放大农村儿童对家乡的爱,启发他们从自己做起,保护农村环境。”

  2009年,杨林璋带队去陕西省永寿县的一个农村小学做环境教育,并给孩子们开展了一次关于“节能减排和我们的健康”主题活动,当中有一个环节是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做成各种装饰品和玩具。杨林璋插入了一个儿童情感教育的活动,让他们把自己做好的东西互相赠送并附上祝语,可以送给任何人。

  这种活动不是第一次开展,课也上得很顺利。晚上放学时,一个小男孩的母亲急匆匆地来到学校。她穿着农村普通的布衣服,衣角还打着补丁。开始,杨林璋以为学生出了什么事情,可是不是。他的目光碰触到她的眼神,那是感激的、激动的目光。她说“要谢谢你们,这是我这辈子收到的第一件生日礼物。”她递过一张小纸条,杨林璋旋即认出这是上课时让孩子写祝语的纸张,上面写了两行字“妈妈你辛苦了,你和我们老师一样辛苦。”

  孩子的母亲说:“他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儿子非常内向,几乎不和我交流。”而今天,小男孩用很多废纸做了一个花篮,又叠了几个桃心,层层包裹,最里层写了一张纸条,送给妈妈作为生日礼物。

  杨林璋感觉到内心的充实,以前他认为在“农村做情感教育是没有土壤”,从那以后他发现“只要用心去做,哪儿都是沃土”。环境教育的生态系统包罗万象,他希望一直这样做下去。

  沈阳•闫丽安

  梦想,与绿色伙伴心口相传

  2007年对闫丽安来说是个不寻常的年头,这一年是她一生中转折的一年,因为她考进了辽宁大学环境学院的生态学专业。刚刚进入大学时还很懵懂,但听了澳大利亚莎拉瑞德的环保讲座,她那颗炽热的心被彻底地激发了。闫丽安立志:一定要让干枯的海洋重新焕发生机,要让不毛之地重新披上绿色的新衣。她终于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心系环保,建我绿色家园。

  恰逢学校社团节,在琳琅满目的社团招募标志下,“绿舟”环保协会映入她的眼帘,看见“绿舟”闫丽安心喜若狂,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绿舟为热爱环保事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她觅到了她的“知音”们,她与绿舟人们一起携手向自己的理想驶进。在这个平台上,她参加了一系列的环保活动,她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环保主义者。

  有一次,她到沈阳市环保局听讲座,看到退休老干部组成自行车队为绿色环保贡献力量,她觉得“原来自己不孤单”,身边有这么多的人跟她一样关心环境、保护绿色家园,这也更加坚定她自己的环保信念。

  发现同伴的路还在继续,参加在辽宁大学的“世界水日”宣传活动时,闫丽安和绿舟人在大学足球场张挂条幅,在寝室楼张贴宣传海报。活动的收获是,她发现竟然周围有那么多热爱环保的人,有个小师妹特意来到她身边说:“我们一直都想做这样的事情,就是缺乏平台。”现在有组织了,找到家了,她心里那种“和所有人一起为环保事业奋斗”的火焰,燃烧出绚丽的光了。

  为了结识更多的绿色盟友,得知“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活动后,她当然积极报名参加了。她想站在更大的平台理解环保之路,她想和更多的人团结在一起,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把心中的绿色理想传递给更多的人。随着绿舟环保协会的不断壮大,她们同沈阳市环保局、沈阳市其他高校的联系更加密切。看到那么多人支持环保、鼓励她们,闫丽安称“心里踏实,说明有更多的人在关心环保”,这就让她更有信心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她说,绿色环保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光荣,是我坚持无悔的理想。

  尾声

  付出就有收获。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李克强副总理接见了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的代表。代表之一、北京大学环境专业的硕士易如,亲手给李克强副总理别上一枚环境友好使者的徽章。李克强副总理说,你们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能够以一传千,以千传万,使环保蔚然成风。旁边,站着人民大学学生张宇辉,他作为千名使者的一员,在这个活动中历练成青年学生从事环保事业的佼佼者,并代表中国青年出席首届中日韩中国青年环境峰会。此刻,他也作为代表之一,受到李克强副总理接见,他心潮澎湃,耳边响起副总理的嘱咐:理念引领行动,参与推动进步,希望各位环境友好使者以实际行动传播环境文化、普及环保知识、壮大环保队伍,使环境保护事业在新征程中实现更大发展。

  是的,“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还在继续,一千个人的理想还在积蓄。尽管,千人的力量并非特别强大,可是“环境宣传活动却向深层次、系统化发展,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了。”走在城市的街头,也许不经意间,就能发现使者们活动的身影,一年365天,每天都可以是“六·五”环境日。时代变了,环保的宣传教育方式也与时俱进,以环保部门为组织者,全国的青少年们联动起来,这反映了宣教方式的新特点:过去仅在特定的日子做宣传,这种状况已一去不复返了。

  尽管,曾惠坚们流过眼泪、碰过壁,阳平坚们彷徨又迷茫过,可是使者传递梦想的生命力却仍是那样扎实、稳健。他们扎根于国家大力提倡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沃土里;他们的脉搏和“环境友好”的核心一起跳动,他们定能为“十一五节能减排”推波助澜。他们有着极大的生命力。因为年轻,就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梦想能够不断实现,80后、90后的热情,彰显了青年人的创新与追求。事实上,应该感谢环境部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他们,给予了青年们展示的舞台。

  胡适先生曾说,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无论他们将来进入政界、商界或者其他,只要他们把环保永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就都能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这种美好的期待,从现在开始点滴积累,从一颗颗种子开始培育,只有经受风雨、历经考验,他们方能成为祖国未来绿色、成熟、可持续的栋梁。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环保 志愿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