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呼吁为放归野马开辟安全通道(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0日10:04  新浪环保
专家呼吁为放归野马开辟安全通道(组图)
野马横穿216国道。

专家呼吁为放归野马开辟安全通道(组图)
普氏野马

专家呼吁为放归野马开辟安全通道(组图)
马群迁徙。

  我国自2001年秋季实施普氏野马野化放归计划以来,迄今已逾6年。这期间野马遭遇了干旱、严冬、畜群干扰等诸多不利因素,尤其是2007年8月至10月间相继发生的5匹野马被车撞死事件,是野马放归以来最为惨痛的损失。

  胡德夫教授于《大自然》杂志2007年第5期发表了《野马毙命车轮下的反思》一文,分析了导致野马被撞的原因。诚然,自1990年216国道(起点为新疆阿勒泰,终点为新疆巴伦台,全程857公里) 建成后,经过保护区的车辆逐年增多,特别是216国道重新改造后,路面拓宽,路基加高,更方便了车辆的通行,再加上车辆性能的不断提高,车速更快,给穿越国道的野马造成了更大的威胁,这是导致惨剧发生的直接原因。但216国道上保护野马等野生动物的相关措施的缺失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有鉴于此,我们依据监测组几年来的研究结果,尝试提出避免发生类似事件的可行措施,以期消除野马放归区域内216国道的威胁因素,使“ 险道”变“ 通途”。

  国道上的“险要地段”

  我们通过多年的监测发现,纵向穿越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216国道290~335公里段,是放归的野马时常跨越国道的地段,去年发生的五次“撞马” 事件均集中于此段。究其原因,首先该路段两侧是保护区内水源集中分布的地区,野马为获取水源频繁横穿国道,风险很大。其次,216国道两侧有大量施工取土后留下的坑洼地,易于存积雨水,从而吸引野马横穿公路饮水,同时,这些积水洼地的植被明显优于其他地方,也是吸引野马的另一原因。再者,216国道因地势而起伏,上坡路段成为司机的视野盲区。

  我们几年来的监测还发现,放归初期的野马群穿越国道时尚小心翼翼,坚硬的路面、堆积的路基、高速行驶的车辆,无不使野马恐惧并望而却步。需要横跨公路时,一般是头马身先士卒,先行尝试并耐心示范,觉得没有危险时才回头示意母马和幼驹上路。即便如此,每每有车辆驶来时,头马也会仓皇逃下公路,母马和幼驹更是乱作一团。历经几年的磨炼和适应,野马群基本能够躲避来往车辆并自由穿越公路。

  我们也看到,当野马穿越公路时,多数司机能够提前减速、鸣笛,但也有个别司机却驾驶车辆径直冲向野马群。216国道改造前的路况较差,车速总体较慢,野马群尚能应付; 但216国道路面拓宽后,车流和车速大为增加,超出了野马群的应对能力。于是,一些路段便成为夺命的“ 险要地段”和“ 关隘口”。今日之216国道已非昔日可比,终成野马的“ 死亡之路”。

  为保野马平安的几点建议

  设置醒目标牌警示来往车辆野马被撞事件发生后,国内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放归野马的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无疑也提醒了那些鲁莽的司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惨祸发生的可能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茫茫戈壁原野,任何司机都不可能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以应对野马等野生动物的突然出现。

  因此,除了在收费站、加油站和交警岗等处张贴保护放归野马的告示外,还应当在野马频繁出没的地段设置醒目的标牌,标注“野马出没地段,注意观察慢行”等字样,也可印制野马被撞的惨烈图片进行分发或张贴,起到警示司机的作用。

  设置减速带强制车辆减速216国道之所以接连发生“撞马”事件,归根到底是因为车速太快,发现穿越国道的野马时,司机来不及刹车而造成的。因此我们认为,在216国道卡拉麦里山野马频繁穿越的310~315公里和320~330公里路段,每隔500~1000米设置横突于路面的减速带是最为简便,也是较为有效的办法。设置减速带迫使车辆减速并且使之在有减速带的路段内提速困难,司机就有了相对较长的反应时间。与此同时,在整个216国道卡拉麦里山段有较大弯道和坡度的路段设立减速带或震动带,将野马穿越频繁的路段定为鸣笛区,设立鸣笛指示牌,并辅以在道路两侧设立限速指示牌和野生动物尤其是野马被撞的大型警示牌,过路野马被撞的几率就会降低。

  建立围网护栏阻止野马上路的另一措施就是在野马经常穿越的路段两侧设立高约1.5米的护栏,只留50~100米长度的豁口供穿越国道的野马通过。同时,豁口路段内路面设立减速带。通过采用围网护栏、特定豁口和车辆行驶到豁口路段内被迫减速这三项措施,一定可以减少穿越国道野马被撞的情况发生。

  改造路边水源,调马离路

  在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与食物相比,水源是非常缺乏的。放归野马利用的水源主要集中在216国道的两侧,与216国道的最短距离只有5米,这些水源基本都是修建和改造216国道时留下的。由于野马觅食地与水源不在相同的区域,野马不得不在两地之间辛苦地奔波,为了饮水,穿越公路已成为它们的家常便饭。同时,路基两侧水分条件好,饲草水分含量较高,适口性好,枯萎期也相对较晚,尤其是在320~330公里路段更为显著,马群经常游走于公路两侧采食优良饲草,有时甚至在一小时之内穿越五次之多。

  国外已有对野生动物利用的水源进行改造的成功实例,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经验,结合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对野马放归区内现有的和潜在的野马可利用的水源进行改造,特别是对离公路较远的水源进行改造,使野马的活动区域尽量远离公路。

  在卡拉麦里戈壁深处红柳生长较多的低洼地,地下水位相对较浅,可以新挖水塘或者对现有水塘的边缘进行加固,并搭建遮阳棚防止过度蒸发,再修建一条引水渠使水处于流动状态; 也可在水塘底部加固一层防水性材料,减少由于长时间积累或蒸发使水塘底部泥土中的矿物质过多渗入水中或直接导致水中矿化度升高而缩短水源可利用寿命。改造完成后对放归的野马实施食物引诱或驱赶的方式使其知道新水源的分布,逐步减少对公路附近水源的依赖,从而减少野马穿越公路的次数,降低被撞的风险。

  水源和青草是放归野马的生存命脉之本,公路是人类的经济命脉。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我们再也不能漠视人类建造的公路竟成为野马的死亡之路,采取标牌和宣传等“软”措施,增设路障和水源改造等“硬”措施,两者势在必行。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积极探索和采取必要的救护措施,216国道这条野马的夺命之路终将会成为返乡野马的安全“马路”。

  张峰 胡德夫 陈金良 曹婷婷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野马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