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首批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3日16:34  中国环境报
在广东工业大学就读的曾惠坚是首批青年环境友好使者,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环境使者团在社会上有广泛知名度。中新社 潘旭临 拍摄   在广东工业大学就读的曾惠坚是首批青年环境友好使者,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环境使者团在社会上有广泛知名度。中新社 潘旭临 拍摄

首批青年环境友好使者们展现他们“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徽章。中新社 潘旭临 拍摄 首批青年环境友好使者们展现他们“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徽章。中新社 潘旭临 拍摄

第一期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展现衬衫上臂章。中新社 潘旭临 拍摄 第一期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展现衬衫上臂章。中新社 潘旭临 拍摄

  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进入第3个年头,回望过去,总有那么多年轻的面孔让人记忆深刻,总有那么多忙碌的身影使人动容,绿色传递,共同的行动,他们的激情与责任为中国乃至世界展示出了绿色的希望。

  中国环境报 记者张春燕

  2011年,中国,深圳。一群有志为绿色事业奋斗的青年人相聚在此,他们被称为“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第一批学员培训结束,他们被称为“使者一期”。经过两年的历练,第一期青年环境友好使者顺利毕业,第二期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培训即将启动。他们是21世纪的“绿色黄埔军”,年轻使者们相互对视,然后默契地微笑——你好,战友。

  一支青年绿色大军,肩负着中国绿色事业的理想而诞生

  曾惠坚是这支绿色大军的一员。2011年5月28日,她将作为使者一期的优秀学员给使者二期的候选人授课。她的授课团队还有两个伙伴,一个叫浩平,一个叫嘉茵。

  浩平原本是曾惠坚环境宣教队伍的副队长,嘉茵是新加入的授课伙伴。

  3个人同乘一列从广州驶往深圳的列车。在火车上,曾惠坚和浩平第一次见到了来自中山大学的嘉茵,曾惠坚如同见到了老朋友,她说的第一句话是:“终于见到你了!”

  终于见到你了。

  这句话,点燃了3颗年轻的心,并在彼此心里激荡起青春的激情。如果没有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活动,曾惠坚大概也不会说出这句话。通常,有共同的理想、有相同境遇的人、期待了对方许久,才会对一个第一次见面的人讲出这样的话。

  而曾惠坚心里,已经对嘉茵有了一种战友般的情怀。嘉茵,同为使者一期学员,即便以前与曾惠坚素为谋面,可彼此为绿色事业所感召,一起受过训,又在不同的城市组织过环境宣教活动,这就好像各自在不同的战场上打过仗,流过血,共同的理想和认同感已经潜移默化流淌到她们的血液里。

  如同战友一样的感情。

  这些战友,还有四川的曾非飞,她个子娇小但是乐观开朗,她在学校里挥舞着锄头建设“废宝园”,一点都没有女孩的娇气。曾惠坚说:“我只见过曾非飞一次,但是这次培训,仅仅看见她的背影,我就知道那个人一定就是曾非飞了。”

  曾非飞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环境保护与发展协会的社长,她和曾惠坚仅在北京接受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生物多样性培训时见过面。两人不常联系,但曾惠坚说,我们能感觉到彼此的心在一起。有时候,曾惠坚在网上看见关于曾非飞做环境宣传的新闻,她会发一条短信问候对方。更多的时候,她只是心里涌起阵阵暖意,然后给自己鼓鼓劲说,有同伴,感觉真好。

  税海舟,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法律专业一年级学生,使者二期新生,她拢拢一头秀发说:“成为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的人都有共同的理想,所以很容易走到一起。”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有43名学生,经过层层筛选来到最终的培训课堂,彼此间并不熟悉。但税海舟发现,大家很快地融合在一起,聊共同关注的环境话题、说彼此热爱的志愿者工作,“我们大多做过志愿者,这也是我们参加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的一个基础。”

  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活动诞生的大背景,源于中国绿色事业大发展的前提。

  纽约时报著名记者、《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把中国决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意义等同与1957年前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他坚信,21世纪初,影响世界未来的不是暴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而是中国的绿色革命。

  当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告诉他:“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在沉睡;信息技术革命时期中国刚刚醒来;能源时代中国要全力参与。”弗里德曼找到了知己。

  在他眼里,高耸的风力发电机、闪耀光芒的太阳能光电板就是这场清洁革命的象征;而制造这些设备的一片片厂房代表了中国的竞争力;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和项目数额,证明市场发展的速度;而中国决策和批准项目速度之快,则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效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曾惠坚们的选择,便多了一份使命感。曾惠坚概括青年环境友好使者们的共同点说:“我们都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性格开朗、乐观。”

  税海舟更为详细地说:“成为清华大学的新生,都会上一门课。课堂上,老师会反复强调大学生的使命感。老师说,你们不仅是为自己、为家人学习、努力,你们将来都是要报效国家的。”

  使命感,为绿色中国贡献一己之力的使命感,是莘莘学子从四面八方会聚于一点的最初原动力。

  曾经,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说:“诸君要革命,便先要立革命的志气。此时有了革命的志气,将来便可以当革命军的将领。我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这几句话,激荡中国百年历史。如今回顾过往,还看今朝。眼前一张张年轻的、充满朝气的、身穿使者统一着装蓝色T恤的学生们,绿色的信仰也深埋于他们心中。有一个声音仿佛在说,我们要把绿色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以功利之心做环保,只知道为人民做有用的事情,把绿色的理想播撒开去,一心一意的奋斗,才能在绿色革命中成功。

  绿色黄埔军校的学员,是中国80末、90后的主流,他们爱国、积极向上

  90后,跨掉的一代?

  杰克·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中曾经提到,90后是“跨掉的一代”。也有人说,90后是传说中的非主流时代。80后则宣称自己注定成了夹缝中的一代:“我们面对着70后事业心与发财梦的压力,我们还遭遇着90后非主流时尚与堕落的来袭。”那么,90后果真如此吗?培训现场,主持人介绍说,今天来培训的学员们,有的坐地铁来,有的走路来,有的滑着滑板来的。

  周昭颖扭过头对记者说,看吧,这就是90后,个性、时尚、环保。

  周昭颖是一个典型的90后,1995年出生,目前在深圳中学念高一,文科。

  他准备高中毕业出国,考虑申请3个专业,依次为环境工程、法律、工商管理,他说这是他最感兴趣的几个专业。

  深圳中学是深圳最好的几所中学之一。周昭颖初中、高中均就读于这所学校。在他眼里,90后的非主流、脑残体被人为地夸大了。“网络为了吸引眼球,将这些消极的东西放大,其实90后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他目前是《Novamonthly》杂志编辑组的一名编辑。据他介绍,深圳中学学生创办了多种刊物,有《深中日报》、《涅磐周刊》等等,而他所在的这本杂志是以翻译《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世界著名报刊为主的纯翻译杂志。创建这本杂志的人是一名高二学生,其动机是“帮助学生思考”。

  周昭颖赞同这种理念,他认为,理念不能人为的灌输,你只能提供参考、学习的工具,帮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认同,从而他就能更主动地去做。这种富有哲理、蕴涵着某种教育理念的话,竟然诞生于一个高一学生的嘴里。

  自主地加入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成为绿色大军的一员,当然也是他认真思考后做的决定。“我看到学校贴出的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活动招募公告,觉得很有意义,就投了一份简历。”

  记者和他之间有很长的交谈,这里摘取一段。

  “你为什么决定参加这个活动?”

  “受爸爸的影响,他的工作跟野生动物保护有关系。”

  “你参加这个培训后会继续培训新人吗?”

  “肯定的。我注意到身边的同学仍需要加强环境意识。比如,如果没有人提醒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同学关灯,往往教室里的灯可能就一直亮着了。”

  “到国外念书也会继续青年环境友好使者之路吗?”

  “会。但是宣传重心会侧重在中国的绿色大国形象上。”

  “那么,出国后你还会回来吗?”

  “肯定回来。”

  记者问他,回国做什么?他想了想说,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带回来。

  培训过程中,他掏出一本笔记,开始记笔记。一个关键词落下了,他问身旁的人,刚才老师讲的那个词是什么?

  投影仪上有这样一段培训内容,他拿着笔看了片刻,决定抄下来,那段话是:

  文明的大厦变得这样复杂,令人瞠目结舌。然而在它变得日趋精巧的同时,我们也感到愈来愈远离扎在土地里的根系……我们现在倒是该问一问:我们真的这么独特这么强大,乃至于我们从根本上可以和地球分离吗?——阿·戈尔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1)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青年 环境保护 使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