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潘家华:中国在气候谈判中应顺势而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6日13:15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面对坎昆:不是乐观或悲观,应该是客观

  --- 专访著名气候变化学者潘家华

  “在国际地缘政治中,有人说事,是很正常的事。但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就算别人给你挖了陷阱,你自己会不会跳进去?还是说,可以绕过去,或者搭个跳板走过去?”

  《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报道

  潘家华专事气候变化研究多年,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也是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并在今年入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

  在联合国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前夕,潘家华和他的团队推出了长达22万字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0):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详解了坎昆会议各种可能的国际政策选择,以及中国的长期应对策略。

  这是他们的第二本“绿皮书”,在哥本哈根会议前,他们发布过第一本。潘家华向《望东方周刊》坦言,两次发布“绿皮书”,他的心情并没有不同,一样是“客观和冷静”---“在民众对哥本哈根抱有很高期望值的时候,我就预见到,是不可能有突破性成果的,这一次,我也是一样的心情”。

  他希望通过“绿皮书”,把这个“客观和冷静”传递给公众,并且强调,“哥本哈根时,我们更关注目标,而这一次,我们更关注行动”。

  中国要做好思想准备:2020年后“并轨”可能是一种必然

  《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坎昆会议的关键看点有哪些?

  潘家华:看点可以分为几块。

  首先是努力“求同”的部分:第一,资金问题,即发达国家承诺的2010年到2012年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这是发达国家承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所期待的。

  第二,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自主的减排行动,也要接受国际磋商与分析,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按照“巴厘路线图”,发展中国家自主减排行动属于自主行动,不需要接受国际磋商和分析。但现在发达国家要求,除了发达国家提供的资金和技术的这一部分以外,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行动和减排,也要接受国际磋商和分析。

  第三,REDD,即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造成的排放量,这一点与中国关系不大,主要是针对东南亚、西非和拉美等热带雨林国家, 后者每年毁林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然后是可能“敷衍了事”的部分,比如第一,技术转让和合作,这里面牵涉到转让机制和品牌,可能不会有实质内容;第二,资金,也不会有实质突破。

  再接下来,是存在较大“争议”的部分。第一,减排目标,比如目前争议最大的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第二,程序和平台,是遵循多数国家参与的联合国框架,还是少数国家自组的俱乐部。

  另外还有一些政治性问题,比如“共同有区别责任原则”,新兴经济体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双轨”还是“单轨”问题。

  《望东方周刊》:在这些关键看点中,坎昆会议上最可能取得突破的是哪些方面?

  潘家华:就是上述的“求同”点。比如资金,发达国家承诺的援助资金本来应该是额外的,但现在不少是来自于常规对外援助,比如ODA。如果发展中国家做出妥协,认可这样的“掺水率”,就可能取得进展。

  由于发达国家在资金问题上采取了实际行动,发展中国家也需要有积极的回应。目前南北双方对透明度问题有争议,关键在于发达国家的资金和国家主权问题。资金问题已经解决,如果不涉及国家主权的透明度,发展中国家原则上也不需要反对。因而,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接受发达国家提出的“透明度”要求,接受“三可”,达成共识。

  《望东方周刊》:在有较大争议的方面,会不会也有出现突破的可能性,比如“双轨”和“单轨”?

  潘家华:客观上来说,“双轨”的出台,就是为了考量美国的需要。因为美国坚决反对“双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应当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优先发展,因此出现了“双轨”。

  在美国不认可的情况下,《京都议定书》仍可执行,但效果会打折扣,因此在美国不加入的情况下,即使达成某种协议,也不可能出现实质性突破。

  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澳大利亚同意5%,欧盟说20%,美国声称17%但仍然有待观察,日本也提出了各种条件。因此从长远来看,《公约》下的谈判仍然是重点。

  未来会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保留双轨,认认真真谈《京都议定书》目标,美国在《公约》下的目标与“议定书”谈判具有可比性,全体缔约方就长远目标的细节进行谈判。但这样做,美国难以认同;第二,按美国的想法,《京都议定书》并入《公约》谈判轨道,但这样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不会同意;第三,仍然在双轨框架下谈判,保留某种形式的《京都议定书》轨道直到2020年;然后单轨双轨并成一轨一起谈。就目前来看,第三种选择的可能性较大。

  因为美国在未来两年内态度出现实质性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中国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尽管现在仍然可以坚持“双轨”,但2020年以后,“并轨”可能是一种必然。

  所谓“中美主导坎昆”的说法是非常妄自尊大的

  《望东方周刊》:在坎昆会议上,美国的态度可能发出变化吗?

  潘家华:不可能太大。美国目前态度似乎是积极的,特别是在资金方面,尽管掺了不少水。他们目前坚持对中国“加压”,要求中国增加减排透明度,做出长远承诺等等。

  《望东方周刊》:你是否认同,中美博弈的结果将主导坎昆会议走向的说法?

  潘家华:不认同。首先,从政治层面上说,坎昆会议是联合国主导的多边会议,不可能由两个国家决定。

  其次,中美虽然是其中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两股力量,但欧盟、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小国也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三,虽然中国和美国都是重要的缔约国,但中国和美国相比,无论是在硬软实力方面,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面对美国,中国并没有“撒手锏”,如果中美有博弈,美国是完全占上风的,中国只能是招架。

  因此,所谓“中美主导坎昆”的说法是非常不客观和妄自尊大的。有些欧洲媒体炒作这种说法,其实内心是希望中国站出来做“挡箭牌”,中国人不要被忽悠了。

  中国的态度,应该是“顺势而为”

  《望东方周刊》:你在“绿皮书”中谈到,中国在坎昆会议和今后的气候谈判中,应该是“顺势而为”,而非“无所作为”。这里的“势”具体指的是什么?

  潘家华: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另一个说法:求小同,存大异。但现在觉得这个提法太悲观了,应该是“谋求小同,弥合大异”---在资金、透明度等方面尽量促成推动,在减排目标、单双轨问题上多交流沟通。

  比如,美国气候变化方面的决策权并不在白宫,而是在国会,因此政府并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见行事。而中国的排放,更是一种生存排放、发展排放,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对于这些我们都要理性认识。这就是“势”的意思。

  《望东方周刊》:在坎昆会议上,中国是否应该像哥本哈根时一样,与“基础四国”结成统一阵线?

  潘家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基础四国”虽然国情各有差别,但不会有根本利益冲突,总的来说是共同点大于差异点,因此,在本次会议上,四国仍然是合作的可能性大于冲突的可能性。

  《望东方周刊》:你是否认同,气候谈判是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发起的一场未来发展权的战争?

  潘家华:在国际地缘政治中,有人说事,是很正常的事。但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就算别人给你挖了陷阱,你自己会不会跳进去?还是说,可以绕过去,或者搭个跳板走过去?

  温室气体减排也是符合我们自身利益的事情,我们已经不可能走发达国家过去的那种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了,因为已经没有这么多能源了。可持续发展既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也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望东方周刊》:那么避免“自己跳进去”的关键点在哪里?

  潘家华:关键点在于,对温室气候减排做贡献,要在不影响我们的战略核心利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下。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我们的底线。

  《望东方周刊》:对于以国际谈判方式应对气候变化责任,现在有很多悲观的看法,认为根本是纸上谈兵。你的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

  潘家华:悲观和乐观,其实都有点急功近利,我们更应该多一些战略观和现实性。

  从长远来看,减排是必需的,从现实的角度,保障发展也是必要的。在减排的长远目标下保障现在的发展,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要加强研发和行动,向减排的目标不断靠近。

  因此,我们不应该是乐观或者悲观,而应该是客观,扎扎实实地走好面向未来的每一步。■

  “双轨”与“单轨”之争

  “巴厘路线图”中,设想在哥本哈根完成“双轨”谈判:《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的谈判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下长远目标的谈判。由于美国不是《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但仍属《公约》缔约方,所以可以参加《公约》活动,但只能作为观察员参加《京都议定书》缔约方谈判会议。由于其发达国家第一排放大国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美国的参与不可或缺,因而只能双轨并行。

  ---摘自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0):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