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发布 公众环保行为无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2日14:45  新浪环保

  新绿色压力下公众环保行为没有突破

  10月12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新浪环保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公众环保目前处于个人体验的初期阶段,并表现出两大内生性矛盾: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力的矛盾,及政府环保力弱与公众对政府依赖性强的矛盾;同时,我国环保领域的一些新变化也预示着公众环保的新趋势:低碳个人体验深化及环保组织的急剧发展。

  环保指数势难破七,西部环保成今年亮点

  零点集团针对全国30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进行了“中国公众环保指数”调查。2010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得分为69.5分,较之2005年(68.1分)和2007年(69.1%)维持稳定局面,但仍未破七,当前大的环保环境和公众环保内驱力还没有达到足以产生变革的度点。可喜的是,西部城市公众环保指数以69.4分紧随东部之后(70.3%),成为2010年环保指数的亮点。进一步研究发现,西部公众主要赢在社会参与型环保的行为率高,高出东部和中部公众10分以上。

  在参与调查的30个城市中,天津、西宁、太原、北京和石家庄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较好,排在前五名;而环保行为方面排名前五的则依次是:呼和浩特、福州、长沙、海口和合肥。

  在此基础上,由于当前中国政府的行政特征、表现力及公众环保水平的发展阶段,使得我国的公众环保表现出两项内生性矛盾:

  矛盾之一: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力的矛盾

  73.2%的公众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会优先选择环境保护,环保选择具有压倒性优势,另外认为我国环保已经紧迫的公众比例将近九成(86.8%),但在具体环保事项上,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人们的高环保意识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如将生活垃圾分类、节约水电等,分别有59.6%和53.7%认为它们是环保行为,而在办公场所和社会参与层面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落实在行为层面上,在20项环保行为中,二分之一的环保行为采取率都在30%以下,尤其是社会参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

  矛盾之二:政府环保力弱与公众对政府依赖性强的矛盾

  对于环保问题的责任归属,72.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但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及四成(39.4%),尤其是18-25岁的青年(32.8%)及学生(23.8%)。而对此,仍有54.6%的公众对政府工作表示认可。公众表现出的这种矛盾认识正体现出中国公众的政府依赖惯习,而这种惯习是不以政府的环保力强弱为基础的。因此,这也从侧面表明政府更需要提高环保执行水平,注重环保效率与效果。

  当然,这几年我国公众环保也表现出一些新的气象,从这些新气象中,我们可以大胆假设未来中国公众环保的两个趋势:

  趋势之一:低碳的个人体验深化

  在联合国公布的十大环保问题中,46.1%的公众表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关注度仅次于大气污染(72%)和水污染(69.7%),因此,低碳作为减缓气候变暖的最直接行为,将具有更加坚实的公众基础。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的行为方面,如节约水电(64.8%)、购买节能电器(52.7%)等,公众的行为采取率均相对较高。当然,公众低碳时代的到来,需要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只有做到三合一,才能让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

  趋势之二:环保组织的急剧发展

  根据中国环保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数量几年来有明显增加,未来趋势会更明朗,而这依赖于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可(61.6%),一直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环保主体中居首,尤其是近年来环保问题严重的西部,这一比例相对更高为65%。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公众不参加环保活动的首要因素都是“没人组织我参加”,这为未来环保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对于18-25岁青年来说,增加环保组织信任度和透明度(分别为25.6%和28.9%)也相对较为迫切。(零点调查 姜健健)

  技术说明: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于2010年6月针对30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不包括拉萨,新疆由克拉玛依代替乌鲁木齐)共6577名18-60周岁的常住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数据结果已按各地人口规模予以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0.75%。

  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将低碳与节俭划等号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